易飞滔Todd | 次生进化

观影列表2009

《海角七号》:大陆人看海角,是什么程度的共鸣

2009 年 01 月 13 日

《海角七号》毫无疑问将载入台湾电影史乃至华语电影史,作为零八年的无冕之王,它在台湾形成的观影风潮有着众多可以分析的原因,如成功的口碑营销,影片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心理共鸣,优美的画风与音乐,而这些因素并不能全在台湾之外复制。

某日看到豆瓣上《海角七号》讨论中有关于两岸关系网友较为理性的讨论,不禁想到,大陆人看海角,究竟是什么程度的情感共鸣?或许是两岸现实的一个隐喻。 观众对于电影的共鸣来自于普遍人生的特质,所以我们看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故事,陌生的语言,却仍然可能被感动呗激怒,而如果电影真正反映你我身边的生活时,它的力量则会更加明显,正如海角之余台湾观众。 而海角之于我,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的那些我的同胞仿佛就在眼前,陌生得又仿佛他们在另一个国度。

我们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近半个世纪的对立乃至割裂,大陆与台湾的彼此了解,一度不如两个更好的邻邦,所以海角才成为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影像。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两岸的主流文化仍然是血脉相连的,只要汉字还统治着我们,需要的是对于差异的包容以及共同进步。 如果我们看海角,共鸣很少愤怒很多,那么,是危险的,但愿不是如此。

《潜伏》:恍若现实

2009-4-15成都

1,斗智大于斗勇,有看当初看《越狱第一季》的感觉;

2,孙红雷长得像个坏蛋,演特工还真是别样的合适,当然这别样合适的底气来自他不断成长的演技,姚晨部分延续了郭芙蓉“二”的特征,依然优秀;

3,本剧一定程度上演示了一个组织是如何在内部溃乱、消耗直至崩坏,每每余则成干的“好事”都被自然而然的转嫁到国民党内部人士身上;

4,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而余则成的面具是多层的,首先要有游走官场的面具,然后才是潜伏者的面具;

5,本剧的热播说明了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的人们其实是渴望信仰的,然而信仰不是画饼,余则成由信仰爱情到信仰新生的力量,其反作用力来自于对现实环境的极度了解后的极度失望;

6,剧中的职场斗争是中国“伟大智慧”厚黑学的典型演绎,只是这一切促成的是一个“背叛者”的成功;

7,结局部分,在新中国成立的热切声音中,接头人略显冰冷的声音告知余则成入党成功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爱人,孙红雷在此“我会奋斗终生的”念白显得有些飘渺,或许这是一个别样合适的结尾;

8,一切恍若现实。

《疯狂的赛车》:看你会抄不会抄——巧合到死,暗含心酸

2009-2-2成都

小时候写作文,妈妈教我多多读书看报,因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后来写代码,老师教我们多读源码,因为“天下代码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那么看过《疯狂的石头》,再按豆瓣的推荐看过《两杆大烟枪》,然后不小心看过一堆往“石头”的生财之道靠拢的粗制乱造,最后到欣赏宁浩的“二度疯狂”,我得出一个无甚技术含量的结论:“天下电影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而显然,宁浩属于会抄的。

对于这种调调的电影,可以用“巧合到死”来概括:分成几小撮的人物,复杂尖锐的利益冲突,无所不在的巧合,“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巧合是文艺作品的常用乃至必备要素,但常常也是导致俗套的罪魁祸首,而把巧合用到泛滥却不显得牵强就考验编剧的功力了。而显然,《疯狂的赛车》合格了。 “巧合到死”的结构人人皆可抄袭,但在此形式背后的内容才是影片成功的正真保证。

《疯狂的赛车》中的人物并不是生活中常见的,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银牌车手,买凶杀人的无良商人,等钱完婚的笨蛋杀手,爱说帅的台湾黑社会,但他们所处的环境,所说的台词又是极度生活化的。这种反差制造了只有台词结合剧情才有的“笑果”,不同于一般冯小刚的“耍贫嘴”或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宁浩让很多大陆观众接触到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也导致了很多残次的跟分之作。

宁浩的优秀不在于使用这种新的喜剧形式,而在于他对于影片合理性及细节的追求,像我这种粗心的影迷,看第二遍影片会发现很多新的笑点。 如果仅仅是如此,那么就只是比《十全九美》强一点点,《疯狂的赛车》没有帅哥美女,没有浪漫小资,虽然人物都有黑暗的色彩,但却是一群被命运和社会无情嘲弄的小人物。我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不禁也为一些细节暗暗感到心酸,比如记者一窝蜂采访冠军,比如慌忙报案时要求先填表,比如有钱无钱时墓地商迥异的态度,比如主角的师傅被骗子活活气死,比如主角奇特的重返赛场。

如果不是巧合到死的结构,主角的际遇到结尾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些情绪的表达结合了喜剧的形式,没有刻意渲染,但已经让我对宁浩接下来的作品产生了期待,因为他拍的喜剧不是干巴巴的笑料,这是“石头”的跟风者们的一贯特色。

《家乡的故事》:并非伟大母亲的故事

2009 年 08 月 09 日

英文片名译过来是《家乡的故事》,本片还有一个中文片名《意》,但我更愿意直接地理解叙述为一个母亲的故事。

《我的母亲》是个经久不衰的作文题目,或许每个中国学生多写过,但回忆我们的文字,又何曾饱含真情,那些流水线产出的八股苍白无力,从来不曾拥有温柔的力量。 但本片是个饱含真情,拥有温柔的力量的《我的母亲》,这个母亲并不是所谓平凡中蕴含伟大,甚至显得毫不称职,她曾经拥有畸生的真爱,然后游戏人间,教导孩子珍惜生命,自己却视若儿戏。

片中的叙述者,那个曾经幼小的男孩,曾经诅咒母亲又在母亲去世后不停地试图去理解母亲。小男孩的姐姐倒像真正的母亲,对家人倾注无私的爱。 世界不曾完美,爱也不常理智,也许理解了母亲也就理解了世界,这个命题是如此简单又是如此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