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滔Todd | 次生进化

观影列表2010

《美好人生》:原来我还愿意相信童话

2010年1月21日 合肥

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喜欢把这世界看得灰暗,即使看一部电影,也带着戏谑的心理。《美好人生》,我对这样的片名不怀好意,我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打开视频,因为我决定要看完IMDB TOP100。

我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看帖子,一边看视频。看主人公倒霉的一辈子和他偶尔的闪光,“我要去环游世界”,难道《UP》里发的春梦也是由此而来。很多人都想过环游世界,但却终于停在某处一晃一辈子,青春不再则时间搭上光速而相对变快,因为无聊。

主人公半辈子都在无良资本家的威胁下帮助他人,压抑着自己,选择已经是选择,你无法估量后悔会有什么变化。8000美元压垮了主人公,他半辈子受的窝囊气让他去跳桥了。万能的导演派天使,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看主人公不存在的世界,地球依然在转,但却少了很多美好,那些称不上伟大的闪光点原来也会有蝴蝶效应。

即使如此,我依然在愤恨。然而主人公显然没有我洒脱,他要求恢复一切。毕竟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小的成就,即使回到现实可能要去蹲监狱。我看到他疯狂亲着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然后我看到那些他帮助过的人们伸出了援手,我看到了一筐的钱。突然,一直置身事外的我流泪了。

有的人可以为自己而活,有的人为别人而活,要么活在自己的记忆里,要么活在别人的记忆里。只是不能没有记忆。不敢付出真心对待世界,不是因为麻木,而是因为胆怯。胆怯太久或许就麻木了吧。

感谢1946年的好莱坞电影,有清怀的好电影永远不过时。看完电影,出门吃饭,发现上午的下的雪完全不见了,它们是否来过这个世界,我恍惚了,也许只有花草树木知道吧。

《太平洋》(1-4)

【1】无趣的紧张

正如这个制作班底的上一步作品《兄弟连》,《太平洋》给人的第一观感也是无趣的紧张,但这正是我喜欢它的地方。战争片很容易有两种我不太喜欢的倾向。

其一是庸俗化,如国内的某些战争片(尤其是描写抗日战争的),作为战争的另一方,日本人被彻底道具化乃至小丑化,令你不禁疑问,如此低能的对手如何折磨了我们14年。这样的战争片及其文化培养基只能产生弱智的口头爱国主义者,不能让人产生任何反思,反思我们的国家如何陷入了挨打的局面,反思战争的巨大危害,忘记历史的不单单是日本人,更是我们中国人,至少我直到今天还没看到一部现实主义的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庸俗化的战争片散布的低层次的仇恨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娱乐性解构。《地雷战》等或许是合格的儿童片,但如何撑得起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思考。

其二是美化,这种现象在国内的战争片中有,在美国的战争片中也不少,过分浸染成王败寇的历史观,渲染英雄主义。塑造出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时候,很容易让人忽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实。当然不排除有很多喜欢暴力美学,其实我也喜欢,或许这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动物本能?但r如果描写真实战争的影片出现暴力美学,我却是无法接受的。日本动漫人物绯村剑心说,如果我们赢了就简单的认为我们是对的,那么我们的逻辑和敌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我相信一部好的战争片必然是反战的,正如一个真正的军人不能是好战的。

说了这么多与本片无关的话,,是想说本片尚未发现这两种趋势,我预料到看完这部剧将会有一些心理上的煎熬,好在它似乎是一周一集的。

【2】荒诞的荣耀

看完两集,我依然记不住剧中人谁是谁,但这似乎并不重要。如果抛开一切背景知识,这段故事其实充满一种荒诞感,一群人来到一个曾经不知名的小岛,向猛冲过来的敌人进行机枪扫射,看着战友死去,然后离开。

“I try not to think.”——生命如草芥之时,或许唯有麻木能能保存人的游魂。

“I don’t want to look in your eyes someday,and see no spark,no love no life.”——然而人们还是要以正义的名义投入这泯灭人性火花的屠场。

“You‘re heros back home.”——当这句台词出现时,我眼角湿润了,经过人性授权的反人性坚持终于获得了荣耀,可是战争固有的荒诞感却如影随形,毕竟这个荣耀是踩在尸体堆上的。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战争,不是为了仇恨,甚至也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记住它的荒诞。

【3】鱼水欢

美国大兵和澳大利亚美眉军民鱼水一家亲。本集对想看子弹飞的观众堪称注水牛肉。只是想到国产影视剧中的“军民鱼水一家亲”,对比起来看颇为有趣。说起来还是老美的鱼水比较名副其实。

某种程度说Leckie算是幸运的,被甩了,然后心安理得的跑路。这比什么海誓山盟还杀人,谁知道你哪天就吃子弹了?战争是善于扭曲各种情感的。

【4】狗熊悲

第四集在国内的“主流”观念来看,简直是颓废至极,有自杀的,有小便失禁的,还有偷了飞机想回家的…… 杀了几个自杀攻击的鬼子后,大兵们一直在淋雨。为毛要打仗?为毛要在这鬼地方淋雨?英雄都是逼出来的,狗熊倒好像是天生的。

我常常想,让论坛上爱叫唤灭这个灭那个的人上一次屠场,是英雄多还是狗熊多呢?

《叶问2》:揍他!揍他!

2010年4月28日 合肥

我很少看到看电影的观众群情激昂的鼓掌,但其实我很少进影院看电影,所以这也没有说明什么问题。公平的说,《叶问2》延续了前作的优良品质,值回票价,而且不会有一分钟的难熬。这实属难得,目前而言。除非你带着厚厚的防护层,否则肯定会和片中的围观群众一样,希望叶问或者甄子丹揍翻那个欠揍的洋鬼子。

有些人会考虑得深远一些,担忧电影贩卖的民族主义。甄子丹当年的电视剧《精武门》看得我是热血沸腾,虽然自己手无缚鸡之力,但往往发出甄子丹 式的怪叫,后来我知道这是来自李小龙的。其实《叶问》算是港片的一次复古了。

也许每个人都是有揍人的冲动的,每天受很多无名气,说很多违心话,陪很多假笑脸,可是一为生计而为文明,揍他不是我们的可选项,所以 《Fight Club》才成为经典电影。我们夹杂着民族主义情绪看叶问把人揍得惨兮兮的,然后再接受叶问的教育:人地位有高低,但人格无贵贱,我们应该懂得互相尊重。

叶问说这话时,影片中的围观群众掌声雷动,包括外国人。但影院内却没了反映,大家的激情在甄哥揍人时估计消耗殆尽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叶问揍的是洋人而激动,反正我是觉得影片中的那个洋鬼子无论是什么民族的都明显欠揍,所以揍他,揍他,就像替我揍了那些 欠揍的人一样。看得我比较的爽。我不知道导演是否耍了心机让我们掉进民族主义的陷阱,如果有人要上当,那不能算是导演的错。你要因此觉得中国武术天下无敌,那也不能算是导演 的错。

揍他,管他是谁,因为他欠揍!至于揍人这件事的伟大意义,那是拿剪刀的人考虑的事,不该我操心了。唯一对自己感到欣慰的事,自己没有看完电影想找个外国人来揍一揍。

《六楼后座》:妈妈的海阔天空

2010年5月8日 合肥 一部香港青春励志片,轻轻松松看到一半。 突然听到了很打动人的一版女声《海阔天空》。 这位客串演出的杜丽莎来头不小,据说指导过香港很多明星唱歌。 这部电影顿时牛逼闪闪起来。可惜的是据说这是女导演黄真真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电影,而后每况愈下。 还有卢巧音和林嘉欣的优秀演出,值得一记。林嘉欣其实也是闪闪发亮的一个人啊,不过似乎接的片子也是每况愈下。 “True or Dare”的游戏贯穿影片,真诚与勇气的尝试。 四星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qwj7SUNJEk/

《痞子英雄》

2010年7月18日 合肥

娱乐新闻中看到陈意涵凭《听说》中的无台词表演获台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在台上语无伦次,被萌到。遂想翻个她的作品出来看看,似乎去年的作品《痞子英雄》是让她在台湾走红的作品,于是荡了一集下来,没想到竟然一鼓作气把24集给看完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我的印象中,台剧的水平是比韩剧还次一等级的水货。但是《痞子英雄》看下来,虽然算不上什么经典的作品,但不得不说在戏剧感与现实感上都甩出很多大陆作品一大截。 细究起来剧情有很瞎的成分在,但借由一个案件来表现台湾政治,探讨正义光影,题材的大胆,场面的火爆,完全超过了我对台剧的预期。剧中说,最深的黑暗,往往来自最光明的地方。固然是典型的阴谋论说法,但有阴谋论说明还有自省力,所以美国的阴谋论作品是最多的,连911也有人怀疑是导演的。《痞子英雄》隐射竹联帮,直接开涮“总统”和“国会议长”,作为一个大陆人实在难以想象。基于此,可以给出五星推荐,女生可以看帅哥,男生可以看枪战,大家一起看阴谋。

《狗镇》

2010年8月2日 合肥

1 女主角妮可基德曼 丹麦导演Lars von Trier 舞台剧

2 收留(伪善)生隙(本性)虐待(罪恶)毁灭(裁决)

3 勿作剧情片理解,形同寓言、宗教故事。

4 傲慢:高人一等的道德标准,怜悯世人,宽容一切。孟子批杨墨,认为“杨近墨远”,大抵如此。人非神,无私有时比怀私更可怕。

5 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但Grace却屠村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西方人的任何思辨果然都逃不脱《圣经》。你愿意伸出左脸么?

6 施舍心态:施舍者自认为在施舍,理所当然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如再核算称量,则善恶一层纸。要警惕时刻让别人感恩戴德的人。

7 无法正视内心的恶,而时刻以伪善掩盖,是饮鸠止渴。不当恶魔,但也不要装折翼天使。

8 被社会贴上低等标签的人被肆意践踏,成为共识与常态,“大家都如此”会稀释罪恶感。集体罪恶往往缺乏反省:“都是社会的错,没有我的责任。”

9 脱离实际生活,只沉迷于在文字的幻境中求索,可能自我感觉良好,再直面惨淡现实则”百无一用是书生“。

10 现实多少有些”狗镇“的影子,我们多少是在”同流合污“。若发现这一点会悲从中来。

11 但电影的归电影,触动过后,还是该养自己的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