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滔Todd | 次生进化

教育的形态

我在和别的家长谈及小孩子的教育时,说有在考虑让着急小朋友最多上个幼儿园大班算了,然后别人像看怪物一样看了我一眼,表示不可理解。其实我也还未完全决定,只是有这个意向而已,但是为何自己有一种离经叛道的感觉呢?

最近几年,我一直有在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形态应该是怎样的?目前这种幼儿园三年,义务教育九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等等真的就是一个最优解么?或者放宽一点看,目前的学校教育就真的是最优解么?

八零后九零后一代出生后,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会给人一种历来如此,将来也如此的错觉。往前看几十年,教育从私塾、学徒制等帝国时代的形态,有一个向现代学校体系变化的过程,再往前一直看到原始部落,教育没有专业化,只是融合在狩猎生活中。所以没有什么是历来如此的。

现代教育体系起源于工业化大生产,第一,工人没有自由时间,孩子的照顾很成问题,第二,需要批量生产懂得操作机器的有一定文化的工人,统一托管的学校体系成为工业时代不可缺少的一环,科技与社会自那时起发展了两三百年,而学校的形态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与其他国家一样,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中国的孩子在学校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一是因为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二是因为父母照顾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上学的时间从小学往前推到学前班、再到幼儿园小班,甚至是托儿所。

一定程度上,上学时间越来越早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却又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意义,首先现代中国社会社区的地位越来越缺失,小朋友不但在自己家没有人一起玩,连走出家门也找不到一块好的草坪,所有的与儿童有关的社交功能,都完全由学校一力承担了,而实际上,学校主要只提供了同龄人无限竞争的小社会,与真实社会的混龄的现实相去甚远,但是家长也确实没有其他选择,而更多的家长也把基于同龄班级管理的学校当作了唯一可行的正途,完全不考虑是否有其他可能性。

其实,考虑学校社交意义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家长陷入了冷战中核军备竞赛的恐惧之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歇斯底里了。从幼儿园开始就要量化学了几个字,背了几首诗,会几加几,看到书店的“幼升小冲刺卷”我都感到眩晕。重点幼儿园到重点大学,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用试卷铺就的路,中产阶级对社会地位和金钱的焦虑,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是一张张试卷,一个个分数。

我们难以预见未来三十年后的社会是怎样的,尤其是在科技如此加速度发展的今天,又哪里来的自信与自负,像喂鸭子一样喂给孩子的东西针的能让他们以后自如的应对百年人生,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里愉快的生活。

所有的这些问题,我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需要深入思考与实践,可以说我也在焦虑,只是焦虑的焦点可能不太一样,我所知道只是,教育形态可能是滞后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而好的教育应该对未来有预见性,而目前这种追逐着考试高分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游戏,可能学成之时就是被淘汰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