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滔Todd | 次生进化

人性与算法

Ghost in the Shell

多年前,看过押井守版本的《攻壳特工队》动画电影,说实话当时可能没太看懂,前段时间听说真人版要上映,又看了一遍,发现日本人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是很超前的,而且通过影像做了很好的探讨。昨天去院线看了真人版,影片对原作有相当不错的场景还原,但把原著讨论的深刻主题弱化了,变成了一部比较典型的好莱坞英雄电影,有种买椟还珠的遗憾。

傀儡师的角色变成了久世,从人工智能变成了人,这是真人版和原作最大的差别,且不论真人版中少佐狗血的身世了。在原作结尾中,人工智能和少佐彻底融合了,而真人版的少佐则强调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其实我能理解这种改编,可能导演不想过于冒犯观众,最后还是回归到了人性上。在真人版中,虽然少佐除了大脑的所有身体都是机械,但是她有美好的人性,尽管要接受这样一个人已经是一种冒犯。而更冒犯的是,如果人性并不是人所特有的,人工智能也能产生,甚至比人性更加美好呢?

今年大热的《未来简史》也在讨论这个话题,而且作者比较悲观,不认为人性真的能够区分人和人工智能,人性也不过是一种进化选择出来的生物化学算法,如果是算法,那么或许就能用其他途径模拟出来,或者,干脆产生新的更好的算法,在这个意义上,人所谓万物之灵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

在好莱坞电影中,人性或者说爱是用来解决难题的终极武器,比如星际穿越中的父女羁绊,可能少有人能接受爱也只是一种算法,并没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但在人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人性和爱是超级英雄小宇宙爆发的源动力。

我个人对产生类似傀儡师的算法从时间上并不乐观,但也觉得是迟早要到来的,思考人性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不可替代性,这不是杞人忧天的问题,流行文化讨论这一问题,或许不像科学和哲学那么严肃,但却是影响深远的方式,在这个人工智能概念火热的年代显得也不那么突兀而有意义。

说到底,真人版电影很遗憾,太过保守,既然95年原著就能深入探讨,或许今天的观众也不会那么反感呢,毕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得比95年充分多了。本来可能重塑经典的,变成了爆米花电影,我也只能表示无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