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
题图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宋冬推出的“物尽其用”装置艺术展的一角,宋冬的母亲一辈子舍不得扔东西,将所有物品囤积起来,包括这些牙膏皮。
1 匮乏与囤积
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如果想要快速了解什么叫做匮乏,可以看看阿城的小说《棋王》,开篇主人公王一生在火车上吃饭,阿城用的成语是“惨无人道”。梁家辉在电影《棋王》中将这一幕淋漓尽致的再现了。
匮乏是人类历史中的常态,它甚至书写到了我们的基因中,比如我们对甜食和脂肪无节制地热爱,是因为原始人食物匮乏,饱餐一顿算一顿。松鼠等动物都知道通过囤积来应对匮乏,而人类在这一点上就更加优秀了。我见过疑似囤积症患者的房间,虽然叹为观止,但我想他们其实只是行为模式更倾向于复古,不适应当代生活而已,毕竟,囤积癖好可能也写在我们基因中,比如很多女性怀孕期间就会激发这种囤积物品筑巢的本性。
所以,囤积物品是符合深植于我们基因中的人性的,然而这种古老的人性是否符合当代生活的特点,是否可能妨碍我们的幸福,却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
2 消费主义陷阱
消费主义是当今世界滚滚向前的重要动力之一,消费、创造、然后进步。以消费来定义自己和他人几乎成为一种定式,人人都被挟裹,焦虑着去挣钱,然后去买各式各样必要不必要的商品。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通过无处不在的广告和社交网络而变本加厉,广告告诉我们:如果想贴上某一种标签,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比如成功人士应该买什么车,文艺青年应该喝什么咖啡,乃至技术宅应该用什么手机。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对外展示自己的个性。很多人甚至会觉得自己买得东西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连手机品牌的粉丝之间也会发生口水仗。然而这些个性,并没有逃脱广告所定义的标签。
从物质丰富的消费主义时代再回到匮乏的时代是倒退,但彻底投入消费主义的怀抱,则有可能丧失自由意志,变成物欲的奴隶。环顾我们家中的物品,真正得到使用的可能不到一半,还有一多半的东西买来就不喜欢,甚至可能只是商家的赠品,我们想着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然后堆积在家里,让自己被杂物包围,一不小心就变成垃圾堆一样。
物品本来是实现我们目标的工具,比如可能买车是为了周末带孩子出去玩方便,买衣服是为了美观,然而我们却试图通过购物去证明一些什么,或是去排解自己的空虚寂寞,追求的是下单和收快递时的那一点多巴胺。消费主义是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罪魁祸首。
3 极简主义与安全感
东西太多怎么办?最先想到的自然是整理,在方鸿渐时代,报刊杂志的角落就有如何整理物品的“主妇小技巧”。日本人煞有其事的做事风格之下,称之为“整理术”。然而,整理过房间的人都知道,物品就像杂草一样会生长,整理物品并不能根治东西太多的顽疾。基于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很多人开始从更加根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产生了被称为极简主义的思潮。
中国古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云云,有很多安贫乐道的道理,但是极简主义生活理念跟这些其实有本质的区别。极简主义是适应当代无比丰富的物质生活的,甚至可以说,推行极简主义的安全感就来自丰富易获取的物质。科技进步也可能简化我们的生活,比如智能手机就替代了一堆的物品。
推行极简主义生活的第一步是扔东西,扔东西是一种伤害安全感的行为,万一要用的时候没有怎么办?其实在市场极度发达的今天,大城市不用说,即使是偏远一点的地方,只要通快递,也几乎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办法很简单,先扔了再说,万一要用再买(然而绝大多数情况是不需要再买了)。扔东西当然看起来也是个败家的行为,但只要你扔得下手,下次买买买的时候自然就会三思,是不是买了又会用不上被扔掉,这样折腾几次,你的不必要的消费冲动就断了。
日本甚至产生了很多“扔东西”的专家,比如山下英子,提出了“断舍离”的概念,强调首先就不要买入不必要的东西,近藤麻理惠的“令人砰然心动的整理魔法”,强调只保留那些能让你心动的物品。这些理念,都是适应物资丰富的时代的。通过摆正我们和物品的关系,只留下那些真正实用的,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的物品,从而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生活空间。
4 “断舍离”的技术
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极简主义的思潮很有意义,因为它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扔东西的技术”的,无需拔高它的哲理层面的意义,人们在极简主义的标志下提倡的一些方法就是很值得学习的(是的,怎么扔东西也是可以学习的)。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列举一些:
- 同一样东西不会超过两件;
- 舍弃一年没用过的物品;
- 将难以舍弃的物品拍成照片,纸质文件可以扫描变成电子版;
- 丢掉收纳的东西,就像清除杂物的巢穴,死角不要放东西;
- 珍惜房子的空间,把超市等当自己的仓库,把咖啡厅当自己的客厅;
- 买一件新物,减一个旧物;
- 购物失败时,及时止损;
- 不参与商家的凑单优惠活动,那样只会浪费时间买回来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 降低数量,提高质量,买贵的东西,尤其是那些用旧了还很好用的东西。
- 通过电子书,图书馆借阅等方法,减少家中藏书量,把书墙建到心里,将书融汇贯通在心里;
- 尽量不要用各种软件的收藏功能,要read it now,不用read it later,那样只会read it never;
5 本来无一物
是不是把东西扔了,房间变得空间大了,我们就会幸福?
显然不是。
我们对于物品的执念,不过也是思想的一部分。对物品喜新厌旧而带来的幸福感非常短暂,相比层出不穷的物质生活,什么更重要?这是值得毕生寻找答案的问题。人生道理往往没有什么新鲜的,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佛教乃至共产主义,都会强调相比物质生活,要更加重视精神生活。极简主义不过是像无数的哲思一样,再一次指出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不是由物质生活来决定的,或者至少不仅仅是由物质生活来决定的,在消费主义主导一切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很多时候会忘了这一点。
而所谓的扔东西,只不过是给陷入物质生活枷锁的人的一次解放自己的机会。那些断舍离的技巧是极简主义的术,而极简主义的道则在于寻找有意义的生活,这就不是看几篇文章或者几本书能解决的问题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相比大段的鸡汤道理,我建议你立即大动干戈的扔一次自己的东西,你对物质生活的理解就能提高很多,当然前提是,你得在这个过程中审视与反思自己的生活。